木業行業中的一個奇跡:江蘇木業大省崛起的原因分析(2003-1-1)
|
一向森林資源匱乏、木材產量極低的木材消費大省江蘇,在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后的短短幾年間,神奇般崛起500多萬畝人工速生林,活立木蓄積量達5000萬立方米,2002年上市的商品材500多萬立方米,直逼華東木材大省福建和江西,這就是江蘇巧借清理整頓木材市場創造的奇跡。2002年全省木業產值超過100億元,各類人造板產銷量達1200萬立方米,約占全國的一半,涌現出木線條、縫紉機臺板、家具等一大批龍頭企業。
“孵化器”鑄成“大航母”
江蘇大木業的基本形成,首先應歸功于不斷的科技創新。南京林業大學、南京農業大學,江蘇林業、木業、家具、建材等科研院所是江蘇木業發展的中流砥柱,先后有320多項研究成果被迅速推廣應用,凸現“孵化器”功能。南林大投資上億元打造木業科技學科群,組建了一流的研發中心,為江蘇木業大發展提供了全程科技服務,新開發并已投產的新產品有高密度纖維板、均質板、麥秸板等40多個,年創效益上億元,像“點草為金”的麥秸板已在“基立”、“建通”、“句工”等知名企業中成為主打產品,賣出了每立方米1300元的高價,日前一港商簽約1年包銷5萬立方米,僅一張訂單就達1300萬元。南京農大還與淮北幾個木業大縣結成產業聯盟,通過上海這個“大窗口”了解世界木業最新動態,為企業論證木業新項目80多個,并提供技術和監理服務,僅在灌南縣就扶持了8大類90多個品種的研發和投產,年增銷售收入2.3億元,像投資3000萬元的“萬豐木業”、年產值2000萬元的“龍華木業”、年產10萬立方米膠合板的“捷達木業”等均昂起“龍頭”,成為江蘇木業一道亮麗的風景。
僅僅在幾年前,江蘇木業還是低檔楊木芯板和膠合板一統天下,90%的企業從事粗加工,如今經過幾年清理整頓后,創造出一批全國知名的“木業大戶”——“江海木業”、“維德木業”、“揚州快樂”、“揚子木業”、“勝陽木業”、“南通合板”、“復勝木業”、“中陽木業”等,他們生產的高檔木板材走紅市常“入世”后江蘇木業勇敢地與國外木業巨艦直接對話,如“東南木業”通過積極篩癬組裝配套并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,全面提高產品科技含量,并以4個省屬人造板企業為基礎,組建“江蘇木業”集團,真正形成了全國木業中心和“航空母艦”。
“小而散”長成“粗而壯”
以往一提清理整頓,便令江蘇木業企業頭痛,而如今精明的業主已一改往昔被動“挨整”的局面,主動出擊“扮靚”自己,從而“炒作”出“粗而壯”的“龍頭”和“巨人”。充當急先鋒的當數宿遷市,率先清理掉年加工量低于200立方米木材的小企業936家,讓香港“鳳凰”飛落下來,大福集團投資3億元建起年加工30萬立方米以上的生態型現代化木業出口基地,成為我國最大的木材加工企業。泗陽縣也“居安思危”,主動協調5800多萬元資金支持企業技改,并成立木業商會打造品牌,像臨河鎮12家企業就“扎木成排”,組建“大興木業”集團,“泥腿子”闖蕩“洋市潮,進口木材搞深加工,2002年新增效益1500多萬元,被農業部命名為“中國鄉鎮企業木業加工示范區”。
江蘇木業清理整頓,使企業在競爭中迅速“換腦”,產生了做大做強的壓力和動力。淮北五市在整頓中成功實現“二次創業”,冷靜看待木業“蓬勃發展”的形勢,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,根治小而散的企業布局,關、停、并、轉4200多家,產品更新230多個,將原來粗加工的旋切楊木芯板精加工貼上櫸木、楓木等高檔面板,價格便提升幾倍甚至十幾倍。一馬平川的豐縣則重錘打造國內一流的“木業超市”,一口氣拿下兩個全國第一,一是專門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全國最大的進口紅櫸木批發市場,日吞吐量高達1000立方米,2002年成交額達12億元,占全國年櫸木銷售量的43%;二是積聚起全國最大的木線加工專業區,研發生產的8大類300多個花色品種,年銷耗進口櫸木50萬立方米,銷售收入20多億元;木線加工總量居全國第一,銷量在全國占7成以上。
“鯰魚效應”擴成“盆地效應”
“鯰魚效應”在江蘇木業中詮釋得同樣生動,一批優勢企業警醒而奮起!俺V菁t星”近幾年敢與國外連鎖大企業比高低,“連”出木業大手筆:常州“紅星美凱龍”和上海、無錫、北京的“紅星城”等相繼對外開放,在各地總經營面積達62萬平方米,去年銷售36億元,上繳稅金1980萬元,躍居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6位。異軍突起的蘇北小城“邳州木業”,不惜投巨資創新業態,筑起一道國內外同行短期內無法逾越的技術壁壘,2002年產值超過40億元,利稅3.4億元,不僅新板材用于南極科考站、長江三峽等國字號大工程,而且有10萬多立方米膠合板漂洋過海。武進橫林鎮“小木匠”還托舉高科技,在全國150多個城市開辟了“電腦操作臺一條街”,2002年產銷3.5億多元,占據國內70%左右的市場份額。
江蘇木業的
|
|
|
|